著名音乐家樊祖荫先生来音乐学院讲学
9月15日下午3时,我国著名音乐家、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樊祖荫先生应邀来到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山湖校区音乐厅举行题为《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的讲座。近400名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师生饶有兴趣地聆听了樊先生的学术讲座。
樊先生从大量的田野采风中得到的乐谱和音频材料中探究出“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是“多声部以同一旋律的变体在横向进行时做纵向叠合,体现了分合相间的线性多声思维特征”,并且从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旋律及其变体声部与织体形态”的关系中深入细致地剖析了“接应型织体”“支声型织体”“主调型织体”“复调型织体”“锣鼓乐的综合性织体”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特征;也详细地分析了“旋律及其变体声部与和声形态”方面的特征,而且还在“中西和谐观念之比较”中也做了大量的探究。
樊先生的音频材料包罗万象,既有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又有少数民族的大歌,既有传统戏曲,还有说唱艺术等不同音乐类型。樊先生说,欧洲多声部音乐在大小调体系的形成过程又建立了新的规范,但,无论哪个发展阶段“异音相叠”的纵向结构原则一直没有改变。而中国这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且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鲜明个性的大国,多声部音乐的特征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坚守横向思维定势,着眼于旋律及其变体的叠合进行,在纵向关系上则处于自由而随机的自然结合的状态,这种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多声部音乐的结构、技法以及观众的审美选择。
樊先生说,尽管不同学者也从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宗教、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合唱传统等方面做了分析探究,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因素还在于美学观念,有必要对中西和谐观念进行比较。樊先生从《论语》中孔夫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教育观念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角度以音乐为例的经典论述,其音乐的“和”应该是“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同疏以相济也”等思想和观念之中领略并创造出一个“和而不同”的词汇,而“不同而和”则是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一起,不同的音调才能造成最美的和谐”的著名观点中获取,而赫拉克利特这句话也是从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和谐”概念中借用而来。把中西几乎处于同一个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的观念提取出来,诠释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特征和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真是恰如其分。
樊先生选择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把他正在研究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果第一次公布于众,从中可以看出他与我院的特殊情缘和对我院的学术支持。
樊先生还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一些当下令人关切的音乐文化现象和热点问题。
讲座结束后,邓伟民院长高度赞誉了樊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贡献,同时也从樊先生的讲学中引发了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深思考,我们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主体,而不是贝多芬和莫扎特的翻版,在过去我们的音乐教育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探究域外民族的音乐文化,而对本土本民族大量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特征的探究和认知太少,导致不少高端学校培养的人才都成了其他国家或域外民族文化传承者和替补队员。因此,中国音乐的发展需要更多音乐教育者和作曲者、演奏者,投入大量的精力,积极地探索,肩负起神圣的使命,不断从民族自信、社会氛围、时代精神出发捞取时代的时尚,反映民族精华,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让创新和创作成为我们音乐文化教育阵地上所坚守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