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陈怡教授谈“传统”与“创新”
——学术讲座引人入胜
5月22日上午10时,美国文理科学院终身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校区音乐舞蹈学院杰出作曲讲座教授陈怡女士,应邀在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山湖校区音乐厅举办题为《传统与创新》的学术讲座。
陈怡教授结合她近些年来创作的管弦乐《动势》,童声合唱《中国古诗词五首》,小提琴、大提琴与琵琶三重奏《宁》,胡琴与弦乐四重奏《胡琴组曲》,无伴奏合唱《天涯若比邻》等器乐与声乐作品,畅谈她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大胆尝试和艺术实践的经历。
由于陈怡教授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熏陶与浸润中成长起来的,博士毕业后就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异域环境之中,游走于多元文化之间,她在创作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她曾经接触或非常熟悉的中国文化渗透在作品中,使作品创作在跨界与融合上有一种属于她自身特色的艺术气质。如管弦乐《动势》,她在创作中深受“古老图腾的威严”、“火山熔岩蠕动时的千钧一发”、“不可遏制的悬机与张力”、“中国书法之龙飞凤舞的线条造型”等因素的启发,创作出这部力作。
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灿烂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和内容,一直深受许多曲作家的青睐,陈怡教授也是格外地垂爱与痴迷着这些凝聚着中国古人聪明智慧的古诗词。通过投入地阅读古诗词,理解诗词中蕴藏的奥妙与玄机,从而达到与古人的隔空对话与千年神交。陈怡教授的作品运用的中国元素非常广泛,她有时会用戏曲,如昆曲、京剧等元素;中国地域性很强的民歌;甚至还会用传统说唱艺术。但是,她从来不会是简单地拿来,而是要巧妙加工,让听众既能听出来是某种艺术元素,但是,又找不出原始乐句。
在21日晚上论坛专场音乐会中,音乐学院爱乐合唱团诠释她的那首《春雨》,陈怡教授就是运用了京剧的音乐元素,京剧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音乐艺术,就像一张中国名片,在整个华人心目中就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说,她选取中国古诗词作为创作表现对象,不仅仅是因为那些古诗词有中国元素,主要是音乐有中国元素,因为合唱团在演唱作品中,有时根本就听不清楚歌词,比如王勃的《天涯若比邻》,她用诗句的英译文谱写合唱曲,不懂英文的中国人是根本听不出来唱的是什么内容,但是,从音乐中可以听出来很熟悉的中国韵味。传统与创新自然对接。在《胡琴组曲》中这种元素也是比比皆是。二胡、中胡、京胡分别与唱、吟、舞结合。在音乐表现中把二胡的歌唱性、中胡的人声音色与京胡的遒劲与洒脱有机结合。演奏中演奏家用乐器模仿普通话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腔调,加上第三乐章融入了京剧中《夜深沉》的音乐,中国韵味就完全呈现出来了。
陈怡教授说,她有一种理念时常指导着她的音乐创作,音乐动机展开后,主题在发展中,需要对之进行不断重复或再现,但是,绝不是简单地重复或再现,要保持住主题音乐的神韵,或拉长或缩短,甚至句型都可以有很大地改观,但是,它的DNA还在,基本元素还在。其音乐发展是一脉相承,这样的音乐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会特别耐听,比简单的重复更具魅力。她的这种理念跟高水平的漫画家表现著名公众人物一样,无论人物造型如何夸张,人物的神韵还在,任何人一看都知道画的是谁。
井冈山大学音乐学院教师王颖峰博士在聆听陈怡教授的学术讲座之后说,他对陈怡教授的创作手法很钦佩,他说:“陈怡教授是一位学者型的作曲家,她的作品都蕴藏着深深的思考,叩击着人们的灵魂。我很喜欢她的作品,相对于她在讲座中介绍的那么多作品,我更喜欢陈老师的那五首古诗词的合唱作品,很精致也很完美,我认为这些作品在跨界与融合中,保留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基因,突显出民族韵味,可听性更强。就像一位海外华侨,不论他是哪个国家的国籍,居住多长时间,外语说得多好,但是,第一眼看到的仍是他华人的外在特征。陈老师的作品就是这样:她用创新的手法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很洋气,很时尚,但是,中国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既令人耳目一新又能固守本心,作品彰显出她个人内在的修养和迷人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