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周龙教授学术讲座解读交响史诗《九歌》创作体会
发布时间: 2018-05-26 浏览次数: 338

著名作曲家周龙教授学术讲座解读交响史诗《九歌》创作体会

 

 

 

 

5月21日上午10时,美国第95届普利策音乐奖获得者、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校区音乐舞蹈学院杰出作曲讲座教授周龙先生在论坛开幕式后在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音乐学院音乐厅开启本次国际音乐论坛的首场学术讲座。这是他在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的第二次学术讲座,2016年12月19日,他曾在这里解读他的那部获得美国普利策音乐奖的歌剧《白蛇传》。

周龙教授说,交响史诗《九歌》的灵感直接来源于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同名诗作中的著名诗篇。诗中刻画了黄河之神河伯与东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山鬼等历史神话人物之间的故事。该交响史诗以《东皇太一》为序曲,以《九歌》中十一首诗文为唱词创作,从《山鬼》着手,根据曲子的结构、故事的情节、神话人物的职能安排配器,以独唱、重唱与大型管弦乐队为载体对这部中华文明经典进行大胆而又深刻地诠释。

周龙教授说,为中文谱写音乐比英文难度要大得多了。汉语有四声调值,而且古汉语中的某些字的发音拼读与现在还有较大差异,案头工作极为繁琐。音乐一定要与诗词的调值相符,否则,造成倒字现象不仅让受众难以理解唱词,听着也不舒服。而为英文谱写音乐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只需要注意语感或音节变化,其他束缚几乎就没有了。 

周龙教授说,他多年来潜心研读屈原《九歌》,通过对诗篇和注解的反复阅读,努力理解诗中谁是主要角色,他们代表什么含义。对诗中五个字、六个字和七个字的句型做创作设计,尤其是中间还有一个没有实意的“兮”字,要让它在音乐中活跃起来。但是,构思与实际创作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有时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尽管后来也耗费心血地写成了音乐,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完全、准确理解屈原的本意了。

周龙教授说,委约方要求我把作品写成交响乐形式,我通过反复认真阅读《九歌》的诗篇,发现诗人除在开始与结尾展现了颂歌式篇幅,大部分篇章都借对诸神的想象抒发出深切的思念与爱恋之情。理解并抓住了这根经脉,也就奠定了整部交响史诗音乐上的结构基础。

相对于此前大获成功的中西融合典范《白蛇传》的不同,《九歌》则完全展现中国风格,歌词全部以中文演唱。按照声乐与交响乐相融的方式,使作品“交响乐化”,他说:“我甚至没有用到任何中国民族乐器,不像《白蛇传》中用到了笛子和二胡。” 

声乐演唱创作设计时是以合唱的形式配置的,有女高、女中、男高、男中等声部,而在实际演出中省略了合唱团,则以四个声部的领唱来代替。歌唱家们确实狠下功夫,都在谱子上标注了古语发音,希望通过尊崇古人的发音习惯,努力展现《九歌》所蕴藏的思想和愿景。由于男高声部中的某些唱段采用了无调性音乐,无形中给歌唱家的演绎增加了难度,歌唱家的表现非常出色。

尽管在学术报告中,现场观众观赏到的只是作品的局部影像材料,但是窥斑见豹,可以深切感受到《九歌》创作过程的艰辛曲折以及周龙教授的匠心独具。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马玉峰教授听完周龙教授的学术讲座后感慨地说:“此次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音乐国际论坛,专业针对性强、学术视野宽,能聆听到国际著名作曲家周龙教授的学术讲座真是巨大荣幸,当年没有机会赶上现场欣赏《九歌》,今天却能当面聆听周教授的详细讲述特别值得。接下来还有国际著名作曲家陈怡教授的学术讲座、美国南卡莱罗纳大学的助理教授方满博士的学术讲座,一定也会非常精彩。有他们在此,论坛的规格自然会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在中部地区能举办这样高端的学术论坛,无疑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和研究生都是莫大的“福利”,收获颇多。特别感谢音乐学院师生的精心策划和组织,相信此次论坛会取得圆满成功!” 

周龙教授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切互动,回答了师生们关注的音乐创作方面的学术问题。